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处在大规模的基本建设阶段,如果忽视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必将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所以对钢筋混凝土的全寿命过程与预计研究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
其一,对未建混凝土结构进行耐久性设计;
其二,对服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科学的耐久性评定和剩余寿命预测。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正在从事着为世界瞩目的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特别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的道路、桥梁、海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投资的重点。这些设施投资巨大,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民用建筑相比,要求它们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然而,这些设施大多处于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有的甚至需要拆除重建,更有甚者引起重大的工程事故,造成极大的损失和不良影响。
因此,考虑如何对这些设施进行耐久性设计,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因耐久性不足引起的损失是摆在广大工程界面前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钢筋混凝土全寿命过程与预计的研究可以揭示影响结构寿命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有助于完善结构耐久性设计理论和方法,使新建结构具有足够的耐久性,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结构过早出现耐久性破坏。
我国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失效问题日趋严重,已有大量服役数年乃至数十年的结构物,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耐久性不足现象,其中许多已面临大修、加固甚至拆除。也有很多旧混凝土建筑物由于没有进行耐久性设计,现今面临着维修、加固,耐久性评估工作刻不容缓。
因此,对在役结构物的耐久性进行科学的评定和剩余使用寿命的预测,可揭示潜在危险,为这些在役建筑物维修、加固或拆除提供依据和决策,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而且研究成果可直接用于结构设计。
另外,重视钢筋混凝土全寿命过程与预计的研究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产混凝土所需要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均需大量消耗国土资源并破坏植被与河床,水泥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已占人类活动排放总量的1/5~1/6,而我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已居世界第二。
我国现在每年生产5亿多吨水泥,与之相伴的是年耗20多亿m 3的砂石,长此以往实难以为继。延长结构使用寿命意味着节约材料,而耐久的混凝土一般又是水泥用量较低和矿物掺和料(工业废料)用量较高的混凝土,所以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是适应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需要。
由此可见,从耐久性方面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全寿命过程的研究和使用寿命预测,可以揭示其潜在危险,在结构性能退化的初期进行加固、修复,可以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并降低经济损失、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同时还可以完善新结构耐久性设计理论和方法,使新结构具有足够的耐久性,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降低结构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既可以减少巨额维修费用,也避免了结构因过早失效导致拆除时大量建筑垃圾的产生,减轻因耐久性失效造成的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目的。
为我国建设以人为本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提供技术保障。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全寿命过程的研究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